课后思考题

复习题

复习题

肖美霞3210090121 -
回帖数:0

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为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肝脏表现:肝脏可以呈不同程度的肿大,血清转氨酶持续性的升高,部分患者还可以表现为脂肪肝。
神经系统表现: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如面具脸、步态僵硬、关节强直、协调运动功能变差、震颤、舞蹈症等。
精神异常:从神经衰弱到精神病,可包括抑郁、神经质行为、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变差等。
眼部异常:K-F环(角膜色素环)是本病重要的体征,可见于95%~98%的患者,位于巩膜与角膜之间,在角膜的内表面上,呈绿褐色或者金褐色。
其他症状:包括轻度的溶血、短暂黄疸、胰腺炎、关节炎、胆石症、甲亢、心律失常等。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标准

临床特点:有神经症状(锥体外系为主)和精神症状,有肝硬化症状,角膜有K-F环。
铜生化指标:血清铜小于200毫克/每升,加上24小时尿铜大于等于100微克,或肝铜大于250微克/每克。
基因检测:在有先证者的情况下,可采用多态标记连锁分析对家系中其他成员进行间接基因诊断;对临床可疑但家系中无先证者的患者,应直接检测ATP7B基因突变进行基因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原则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原则是减少铜的摄入和增加铜的排出,避免铜在体内沉积,以恢复和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患者应终生治疗。

低铜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肝、贝壳类、蘑菇、蚕豆、豌豆、玉米和巧克力等。
促进铜排出:主要使用螯合剂,如右旋青霉胺(如青霉胺片)。
减少铜吸收:口服锌制剂能促进肝、肠黏膜细胞合成分泌金属硫蛋白,并与铜离子结合而减少肠铜吸收。
其他治疗:如锥体外系症状可对症处理,肝、肾、溶血、骨关节等病症可根据病情适当处理。对急性肝功能衰竭或失代偿性肝硬化患儿,经上述各种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进行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