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学习指南
一、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钩端螺旋体的特性。
(二)熟悉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三)熟悉钩体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四)掌握钩体病的诊断依据。
(五)掌握钩体病的治疗方法。
(六)了解钩体病的预防措施。
二、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钩端螺旋体形态,生物特性。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与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血清群与血清型。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多为带菌、排菌的鼠、猪、犬等动物。
2.传播途径:接触传染。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对同一血清型有较强的免疫力。
4.流行特征:多见于夏秋季,青少年,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四)病理:钩端螺旋体通过皮肤或粘膜侵人人体,迅速经淋巴管或微血管进入血流,繁殖,造成多脏器损害。基本病变为毛细血管的感染中毒性损害,以肺、肝、肾、心、骨骼肌、脑膜和脑实质的病变较为显著。
(五)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为2~20日,一般7~13日。
2.临床类型
(1)单纯型:急起发热,肌肉疼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与压痛。
(2)肺出血型:发热、中毒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气促,脉快,双肺满布湿啰音,血痰增多,咯血,可因窒息死亡。
(3)黄疸出血型:在单纯型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出现黄疸,出血倾向和肾脏损害。
(4)肾功能衰竭型:常在黄疸出血型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出现少尿,无尿,尿毒症。
(5)脑膜脑炎型:头痛,烦躁,呕吐,嗜唾,谵妄,神志不清等。严重者可致脑水肿、脑疝、呼吸衰竭。
3.后发症:少数病例可经治疗恢复后出现下列后发症。
(1)闭塞性脑动脉炎:多见于波摩那型钩体病恢复后2~5个月。表现为头痛,偏瘫,失语。
(2)眼后发症:主要为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或葡萄膜炎,视神经炎等。
(六)实验室检查
1.常规血液、尿液检查:见血白细胞数增高,尿有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尿和管型。血沉增高。
2.特异性检查:血培养,免疫学试验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与抗原。
(七)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资料。
(八)鉴别诊断
1.单纯型应与流感,伤寒,败血症等相鉴别。
2.肺出血型应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相鉴别。
3.黄疸出血型应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胆道感染,急性溶血性贫血等相鉴别。
4.肾功能衰竭型应与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相鉴别。
5.脑膜脑炎型应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相鉴别。
(九)治疗
1.病原治疗:青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有良效。注意预防赫氏反应。
2.对症治疗:高热、肺出血、肾功能衰竭,脑水肿的处理。
3.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饮食,输液。
(十)预防
1.控制传染源:灭鼠、圈猪。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公共与个人卫生,注意个人防护。
3.提高人群免疫力:接种钩端螺旋体多价菌苗。
三、重点与难点
发病原理,各临床类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强调对肺大出血型的早期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