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学习指南

一、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霍乱弧菌的特性。

(二)熟悉霍乱的流行病学特点。

(三)熟悉霍乱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四)掌握霍乱的诊断依据。

(五)掌握霍乱的治疗方法。

(六)掌握霍乱的预防措施。

二、主要内容

(一)概述: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

(二)病原学:霍乱弧菌的形态、霍乱弧菌的抵抗力、霍乱弧菌的二种生物型。

(三)流行病学

1霍乱流行史:七次世界性大流行。

2.流行环节:传染源(病人与带菌者)、传播途径(以水传播为主)、人群易感性。

3.流行特点:地方性与外来性、季节性。

(四)病理

1.发病机制: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2.病理生理:剧烈泻吐引起大量水分及电解质丢失,从而出现脱水,周围循环衰竭、低钾综合征、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等。

3.病理变化:主要为脱水现象。

(五)临床表现

1.潜伏期。

2.病程经过

1)泻吐期。

2)脱水虚脱期。

3)反应期及恢复期。

3.临床类型:轻型、中型、重型、“中毒型霍乱”。

(六)实验室检查

1.血液。

2.尿液。

3.粪便。

1)常规检查。

2)细菌学检查:粪便直接镜检。粪便培养。

4.血清学检查:凝集试验、免疫学试验。

(七)并发症

1.急性肾功能衰竭。

2.急性肺水肿。

3.低钾综合征。

(八)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病原学检查

(九)鉴别诊断: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菌痢,病毒性肠炎。

(十)治疗

1.强调补液疗法的重要性。

2.补液疗法:液体种类、量、速度。

1)静脉补液。

2)口服补液:适应症,配方,补液量。

3.抗菌药物。

4.并发症治疗。

(十一)预防

1.控制传染源:及时报告疫情。对病人,对密切接触者的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环境卫生、饮食卫生、消毒、灭蝇。

3.增强人群免疫力:预防接种。

三、重点与难点

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最后修改: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