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复习题

课后复习题

课后复习题

by 3200901283 鄭惠恩 -
Number of replies: 0

1、肝衰竭是指肝细胞受到广泛、严重损害,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2、诊断

临床诊断:

(1)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Ⅳ度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

①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②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

③出血倾向明显,PTA≤40%,且排除其他原因。

④肝脏进行性缩小。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2~26周出现以下表现者:

①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②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③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TA≤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诊断要点为:

①有腹水或其他门静脉高压表现。

②可有肝性脑病。

③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

④有凝血功能障碍,PTA≤40%。  

 

组织病理学表现

(1)急性肝衰竭:肝细胞呈一次性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伴存活肝细胞严重变性,肝窦网状支架不塌陷或非完全性塌陷。

 

(2)亚急性肝衰竭:肝组织呈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较陈旧的坏死区网状纤维塌陷,或有胶原纤维沉积;残留肝细胞有程度不等的再生,并可见细、小胆管增生和胆汁淤积。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病理损害的基础上,发生新的程度不等的肝细胞坏死性病变。

 

(4)慢性肝衰竭:主要为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以及异常结节形成,可伴有分布不均的肝细胞坏死。 

3、治疗

(1)病因治疗: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衰竭,患者要积极抗病毒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药物。如果是脂肪肝所导致的肝衰竭,需要低脂饮食,配合运动锻炼。如果是药物性肝炎引起的肝衰竭,应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并遵医嘱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双环醇等药物进行治疗。

 

(2)保肝治疗:对于肝衰竭患者,由于肝脏细胞长期处于受损状态,而药物因素、感染、微生物感染等因素均可导致肝衰竭的发生,因此,建议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药物进行保肝治疗。同时使用甲硝唑、利巴韦林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3)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肝衰竭患者,建议应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如有腹水,应及时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等;如有凝血功能障碍,应及时输注新鲜血浆或血浆冷沉淀;对于营养不良,应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如葡萄糖、白蛋白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内科基础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肝移植手术治疗等。同时患者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