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思考题

代谢性肝病课后题

代谢性肝病课后题

by 3200901022 周正露 -
Number of replies: 0

一、临床表现:

1.本病通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年龄多在5~35岁,少数成年期发病,男性稍多于女性,病情缓慢发展。

2.肝脏症状:疲乏、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可出现大块性肝坏死,进行性黄疸、腹水和肝衰竭等暴发性肝炎。10%~30%的患者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可有肝脾大、腹水、水肿、上消化道出血或肝性脑病等表现。

3.神经精神系统症状:神经症状以锥体外系损害为突出表现,舞蹈样动作、运动迟缓和肌张力障碍为主。疾病进展还可有广泛的神经系统损害,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理征、腱反射亢进、假性球麻痹、癫痫发作,以及大脑皮质、下丘脑损害体征。精神症状表现为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智能障碍、反应迟钝、情绪不稳,也可伴有冲动行为或人格改变。

4.角膜色素环:见于90%以上的患者,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体征之一。

5.其他:肾脏受损时可出现肾功能改变如肾性糖尿、微量蛋白尿和氨基酸尿;钙、磷代谢异常易引起骨折、骨质疏松;铜在皮下的沉积可致皮肤色素沉着、变黑。

 

 

二、诊断:

诊断指标:

1.不明原因肝病和(或)锥体外系症状 2.铜蓝蛋白<210mg/L

3.K-F环(+) 4.尿铜>100ug/24h 5.驱铜试验>1500ug/24h

6.头部影像学检查(+)

确诊标准:

6项中≥4项

铜蓝蛋白<150+1、3

铜蓝蛋白<150+1/6

无黄疸疑似病例,肝铜>250ug/g干重

 

三、治疗

(1)患者一旦确诊,需终身低铜饮食。

(2)D‐青霉胺是最常用的排铜药物,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构音障碍、肢体痉挛僵硬或变形的患者尽量不用D‐青霉胺。

(3)对于不能耐受D‐青霉胺治疗的患者,可考虑静脉点滴二巯丙磺酸钠或口服二巯丁二酸胶囊。

(4)症状前个体推荐单用锌剂治疗,辅以低铜饮食,定期随访检查。

(5)肝移植术后患者仍需坚持低铜饮食,严重神经或精神症状患者不推荐肝移植。

(6)患者经过治疗症状稳定后可正常婚育,但怀孕及哺乳期间不推荐使用排铜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