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此外,破损的皮肤黏膜及体液接触也是可能的传播途径,但不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抗原抗体检测在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表面抗体(HBsAb)是机体在接触乙肝病毒后产生的中和性抗体,它可以中和乙肝病毒,保护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e抗原(HBeAg)是乙肝病毒内核的一部分,它的出现表明病毒复制活跃且具有强传染性。e抗体(HBeAb)是机体在e抗原刺激下产生的抗体,它的出现表示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核心抗原(HBcAg)是乙肝病毒核心的一部分,它在血液中一般检出率较低,所以一般不做检测。核心抗体(HBcAb)在急性感染后期,HBcAg转化为HBsAg和HBcAb-IgG,且HBcAb-IgG出现较早,有助于早期诊断。通过抗原抗体检测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以及感染的具体情况,区分大三阳、小三阳等不同的感染状态,从而有助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2.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原则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最基础的治疗方法,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来减轻肝脏损害。免疫调节治疗则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抗炎和抗氧化治疗则是为了减轻肝脏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肝脏细胞免受损害。对症治疗则是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治疗,如止痛、止痒、利胆等。同时,治疗也注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3.主动免疫是指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某些疾病。当人体接种疫苗或类毒素以后,当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就会主动产生抗体,拦截并且消灭病原微生物,从而使机体获得持久免疫力的作用。
被动免疫是机体被动接受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或其产物所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主动产生的自动免疫不同,其特点是效应快,不需经过潜伏期,一经输入,立即可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
以乙肝为例,乙肝疫苗(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一般是被动免疫的。这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一种疫苗,属于被动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后,机体就会产生抗体,从而抵御乙型肝炎病毒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