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复习题

复习题

复习题

顾天承3200010191 -
回帖数:0

肝衰竭定义:肝衰竭是由病毒感染、酒精、药物、肝毒性物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损害,导致肝脏的合成、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症状。根据发病时间,肝衰竭可以分为急性肝功能衰竭(14天以内出现)、亚急性肝衰竭(2周到24周出现)以及慢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硬化基础上出现)。
诊断:
慢性肝衰竭
患者在肝硬化基础上,缓慢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临床检查指标及症状表现为:
1、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但一般低于10倍的正常值上限
2、当蛋自明显降低:
3、血小板明显减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5,并除其他原因者:
4、有顽固性腹水或门静脉高压等表现:
5、出现肝性脑病。

慢加急性 (亚急性) 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综合征:
1、合并包括肝性脑病、腹水、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并发症:
2、肝外器官功能衰竭
3、患者黄疽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0倍的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升≥17.1 umol/L;
4、有出血表现,PTA≤40%.或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较急,患者在2~26 周之内出现以下症状
1、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2、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0倍的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升≥17.1 umol/L:
3、伴或不伴肝性脑病;
4、有出血表现,PTA≤40%,或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V级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
1、极度乏力,并伴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2、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0倍的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升≥17.1umol/L;
3、有出血倾向,PTA≤40%,或INR≥1.5,且排除其他原因;·
4、肝脏进行性缩小,通过手触诊或B超检查。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衰竭,患者要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药物。如果是脂肪肝所导致的肝衰竭,需要低脂饮食,配合运动锻炼。如果是药物性肝炎引起的肝衰竭,患者应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并遵医嘱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双环醇等药物进行治疗。
进行保肝治疗:对于肝衰竭患者,由于肝脏细胞长期处于受损状态,而药物因素、感染、微生物感染等因素均可导致肝衰竭的发生,因此,建议患者可遵医嘱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药物进行保肝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肝衰竭患者,建议应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如有腹水,应及时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等;如有凝血功能障碍,应及时输注新鲜血浆或血浆冷沉淀;对于营养不良,应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如葡萄糖、白蛋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