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骆海浪3200070036 -
回帖数:0

1.疟疾的诊断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临床症状的观察:疟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周期性的发热、寒战、出汗,以及头痛、肌肉痛、乏力等。特别是对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发热通常每隔48小时出现一次,而三日疟的发热周期为72小时。

②流行病学史的评估:询问患者是否有前往疟疾流行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或者是否有可能接触到携带疟原虫的蚊虫。

③实验室检查:血液涂片检查是诊断疟疾的“金标准”,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观察到疟原虫的形态,从而确定疟疾的种类。此外,快速诊断试剂条(RDT)可以快速检测疟原虫抗原,适合在资源有限的地区使用。

④其他辅助检查:对于复杂或不典型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其他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技术,来辅助诊断。

⑤鉴别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登革热、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在诊断疟疾时,应综合考虑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及时给予治疗。

2.选择抗疟药物的策略需要综合考虑疟疾的发作状态、疟原虫种类、耐药性情况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以下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抗疟药物的指导原则:

①控制疟疾发作:
- 对于无并发症的恶性疟,推荐使用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如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或者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等。
- 对于无并发症的间日疟,如果对氯喹敏感,可以使用氯喹加伯氨喹进行治疗。
- 对于重症疟疾,应优先使用青蒿琥酯钠静脉推注或其他青蒿素类药物。

②防止疟疾复发:
- 对于间日疟和卵形疟,需要在治疗结束后使用伯氨喹或单剂量的他非诺喹来预防复发。
- 对于旅行者,在返回非疟疾流行区后,如果有可能接触到间日疟或卵形疟,也可以使用伯氨喹或他非诺喹进行预防。

③中断疟疾传播:
- 预防措施包括使用驱虫剂、穿长袖衣物、使用蚊帐等物理防护措施。
- 在疟疾流行区,可以通过药物预防结合物理防护措施来降低传播风险。
-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长期居住在疟疾流行区的个体,可以考虑使用长期的预防性抗疟药物,如氯喹或阿托伐醌-氯胍的固定组合。

需要注意的是,抗疟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遵循当地的抗疟药使用规范和指南,考虑到耐药性情况,并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3.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多个阶段,这些阶段在人体内外发生,与疟疾的发病、复发和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发病:
- 当感染了疟原虫的按蚊叮咬人类时,疟原虫的子孢子进入人体,首先侵入肝脏,形成肝期的裂殖体。
- 经过一段时间,这些裂殖体发育成熟并释放出成千上万的裂殖子进入血液循环,开始红细胞内期的无性繁殖。
- 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繁殖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更多的裂殖子和疟原虫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和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等,这是疟疾发病的主要阶段。

②复发:
- 某些疟原虫种(如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能在肝脏中形成长期休眠的休眠子(迟发子)。
- 这些休眠子可以在一段时间后复苏,进入血液循环并再次繁殖,导致疟疾的复发。
- 复发的疟疾症状可能与初次发病类似,但通常较轻微,因为体内已有部分免疫力。

③传播:
- 当人类感染了疟原虫后,如果再次被按蚊叮咬,血液中的疟原虫可进入按蚊体内。
- 在按蚊体内,疟原虫经历有性生殖和孢子增殖,形成新的子孢子,这些子孢子随后可以感染其他人类,完成疟疾的传播循环。

了解疟原虫的生活史对于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例如,针对肝期的干预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而针对红细胞内期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并减少复发。同时,阻断按蚊与人类之间的传播是控制疟疾流行的关键。因此,疟疾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疟原虫的生命周期,采取多方面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