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传染病的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特异性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如细菌、病毒,也可以是寄生虫。
第二个特征是传染病的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病的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是需要隔离的。
第三个特征是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有这三个基本条件才能够构成传染和流行。
第四个特征是感染后的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在接触传染病病原体之后,都能产生出针对这种病原体或者针对这种病原体毒素的特异性免疫,也就是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有的抗体是具有保护性的,如乙肝表面抗体;有的抗体不具有保护性,只是作为诊断这种病的一个依据,如抗HIV抗体
2.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异同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异同可通过传播方式、病原体是否排出体外、易感人群是否普遍存在、治疗响应、预防措施进行区分。
3.什么是感染谱?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 )亦称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是指机体感染了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
4.传染病的常见热型?
(一)弛张热:临床上常叫做“败血症热型”,具体表现为:体温常在39℃以上,并且相对波动幅度大,一般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是,24小时体温都在正常体温之上。常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等。
(二)稽留热:体温一般维持在39℃到40℃之间,一般持续数天,甚至数周。一般24小时体温波动范围不会超过1℃。常见于:伤寒,斑疹伤寒。
(三)间歇热:一般表现为体温骤然升到高峰后持续数小时,然后又下降至正常水平。一般间歇期可以持续一天,或者是数天。高热期和体温正常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
(四)波状热:一般表现为体温逐渐上升到39℃以上,持续数天后,体温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正常体温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这样多次反复。常见于:布鲁菌感染。
怎样预防传染病?
1、控制传染源:通过隔离或积极治疗患病人群进行控制传染源头。如乙肝传染源为乙肝病毒感染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为预防发生传播应给予上述人群规范、及时的抗病毒治疗,从而降低传染力。
2、控制传播途径:主要是指要讲究个人卫生以及环境的卫生,要对特殊的传染途径进行消毒。如现在的新冠疫情,佩戴口罩、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对病例到过的地方进行消毒灯。
3、保护易感人群:提高易感人群特异性免疫力。如为形成免疫,对人群进行接种新冠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