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复习题

课后复习题

课后复习题

刘可欣3210090113 -
回帖数:0

1.肝衰竭的定义

肝衰竭是指由于大范围的肝细胞坏死,导致严重的肝功能破坏所致的凶险的临床症候群;可由多种病因引起,诱因复杂,是一切肝脏疾病重症化的共同表现。

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可将肝衰竭分为四类。

①急性肝衰竭:又称暴发型肝炎,特征是起病急骤,常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发病多有诱因。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但肝脏病变可逆,一旦好转常可完全恢复。

②亚急性肝衰竭:又称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较急,发病15日至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群(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③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④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2.肝衰竭的诊断

①诊断策略:肝损伤;肝病基础;急性打击因素;器官损伤或衰竭个数、程度;短期病死率预测。

②临床诊断:主要有肝衰竭症候群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迅速恶化,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或其他重型肝炎表现者,为急性肝衰竭;15天至26周出现上述表现者为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为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
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渐进性肝功能衰竭为慢性肝衰竭

③鉴别诊断:

·胆道梗阻及严重的胆道感染:一般黄疸深,而肝功能损害轻,ALT上升幅度小,并常有发热腹痛、肝大等特点。

·淤胆型肝炎:黄疸较深时易误诊为肝衰竭,但此病消化道症状轻,血清ALT升高及PT延长不明显,病人有明显皮肤瘙痒及粪便颜色变浅,极少出现肝性脑病、出血及腹腔积液。

·肝性脑病: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相鉴别。

3.治疗原则

主要是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主的综合性治疗,为肝细胞再生创造条件,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有条件时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争取行肝移植治疗。早期防止加重因素优于危重时的救治。

①一般措施:患者应卧床休息,实施重症监护,密切观察病情,防止院内感染。饮食方面要避免油腻,宜清淡易消化。热量摄入不足时,应给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营养支持治疗,以减少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补液量约1500-2000mL/d,注意出人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尽可能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以控制肠内氨的来源,维持正氨半衡、血容量和胶体渗透压,减少脑水肿和腹水的发生。补充足量维生素BC及K。输注新鲜面浆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以加强支持治疗。禁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

②促进肝细胞再生: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前列腺素E1治疗。

③并发症治疗:

·肝性脑病:减少氮的形成和吸收,达到降低血氨的目的。治疗肝性脑病的同时,应积极消除其诱因。

·上消化道出血:预防出血可使用组胺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阻滞剂;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新鲜血液等;降低门静脉压力。出血时可口服凝血酶或去甲肾上腺素或云南白药;必要时在内镜下直接止血(血管套扎,电凝止血,注射硬化剂等)。

·继发感染:须加强护理,严格消毒隔离。一旦出现,应及早应用抗菌药物,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有真菌感染时,可选用抗真菌药物。

·肝肾综合征:主要在于防止诱发因素,避免强烈利尿,谨慎处理腹水,避免肾损药物避免引起血容量降低的各种因素。

④抗病毒治疗:肝衰竭患者HBV水平急剧降低,如HBV DNA>10^4拷贝/ml,则应尽早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药物选择强效核苷酸类药物,不使用干扰素类。

⑤人工肝支持系统:主要作用是清除患者血中毒性物质及补充生物活性物质,治疗后可使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但部分病例几天后又回复到原水平,须反复使用。

⑥肝脏移植

⑦肝细胞及肝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