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如下:
一、临床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 神经系统症状:如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肌张力障碍、表情怪异、流涎、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这些症状可能伴有小脑症状,如平衡障碍和协调问题。
- 肝脏症状: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倦怠、食欲不振、肝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食道静脉曲张等症状。
- 精神症状:可能导致精神症状,如失眠、头痛、情绪不稳、情感高涨或低落、性格改变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 眼部症状:Kayser-Fleischer环(K-F环)是肝豆状核变性的重要诊断依据,约95%的患者会出现这种环状结构。它是铜沉积在角膜后弹力层上形成的,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呈绿褐色或金褐色。
- 其他症状:由于铜沉积在皮肤上,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变黑的症状。此外,肾损害可能导致蛋白尿、糖尿、多种氨基酸尿以及肾小管酸中毒。
二、诊断标准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临床表现、铜生化指标和基因检测。具体来说:
- 临床特点:有神经症状(锥体外系为主)和精神症状,有肝硬化症状,角膜有K-F环。
- 铜生化指标:血清铜小于200毫克/每升,加上24小时尿铜大于等于100微克,或肝铜大于250微克/每克。
- 基因检测:在有先证者的情况下,可采用多态标记连锁分析对家系中其他成员进行间接基因诊断;对临床可疑但家系中无先证者的患者,应直接检测ATP7B基因突变进行基因诊断。
三、治疗原则
肝豆状核变性是可治疗的疾病,早期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治疗原则主要包括:
- 低铜饮食:每日食物中含铜量应低于1mg,不宜食用动物内脏、鱼虾海鲜、巧克力和坚果等含铜量高的食物。
- 铜络合剂:青霉胺是首选药物,分4次餐前服用。根据个体差异,可以逐渐增加剂量,当症状明显改善后,可减少剂量,终身服用。其他铜络合剂如连四硫代钼酸铵等也可用于治疗。
- 锌剂:可选择硫酸锌或醋酸锌,分2-3次在餐间服用,以减少肠道对铜的吸收。
- 支持治疗:对于肝功能受损、高铜血症的患者可输注白蛋白和左旋多巴,以改善精神症状。
- 肝移植:如果上述治疗都无效,可以考虑进行肝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