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复习题

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朱倬贤3210090154 -
回帖数:0

肝衰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肝疾病导致的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或完全丧失,无法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特征包括肝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下面是关于肝衰竭的定义、诊断和治疗原则的简要概述:

定义:

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两种类型:

  1. 急性肝衰竭:在没有慢性肝病史的基础上,肝功能在8周内迅速恶化,表现为肝性脑病等症状。

  2. 慢性肝衰竭:慢性肝病患者的肝功能逐渐恶化,出现肝性脑病、凝血障碍等表现,但病程较急性肝衰竭缓慢。

诊断:

肝衰竭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和检查结果:

  1. 病史和临床表现:包括肝衰竭的典型症状,如肝性脑病、出血倾向、黄疸、腹水等。

  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电解质、肝病毒学检查等。

  3.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等,用于评估肝脏形态和结构。

  4. 肝活检:可帮助确定肝脏组织的病理改变,指导治疗。

治疗原则:

  1. 支持治疗:包括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提供营养支持等。

  2. 处理原发病:针对导致肝衰竭的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

  3. 对症治疗:包括控制肝性脑病、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处理腹水、控制感染等。

  4. 肝移植:对于难以控制的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是唯一的治愈方法,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5. 预防并发症:注意预防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6. 终末期护理:对于无法治愈的晚期肝衰竭患者,提供终末期护理和支持治疗,缓解痛苦,维持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