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复习题

课后复习题

课后复习题

吴佳莹3210090143 -
回帖数:0

肝衰竭的定义

肝衰竭是指肝脏功能出现严重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临床表现为一组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肝衰竭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病毒感染(如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或毒物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肝外伤或肿瘤等。

肝衰竭的诊断

肝衰竭的诊断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诊断要点包括:

  1. 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两周内出现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如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凝血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
  2. 亚急性肝衰竭:起病于15日至24周之间,表现出与急性肝衰竭相似的症状。
  3. 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肝功能急剧恶化。
  4. 慢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或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渐进性减退,伴有腹水、肝性脑病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中,血清转氨酶显著升高(如ALT、AST),总胆红素水平升高(≥170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等是重要指标。

治疗原则

肝衰竭的治疗原则包括:

  1.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抗病毒治疗(如使用核苷类似物)、停用导致肝损伤的药物、戒酒等。
  2. 综合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营养支持(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饮食)、纠正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护肝药物使用等。
  3. 人工肝支持治疗:利用体外循环系统清除毒素、补充营养物质,临时替代肝脏功能。
  4. 肝移植:对于中晚期肝功能衰竭且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肝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5. 对症治疗:如处理腹水、控制出血、治疗肝性脑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6. 动态评估与监护: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目标在于控制原发病,减轻肝脏炎症和坏死,改善肝功能,预防并发症,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由于肝衰竭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