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题

练习题

练习题

李松谕3210040062 -
回帖数:0

HFRS病原及血清型

病原:HFRS(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是汉坦病毒属(HV)的各型病毒。

我国血清型:我国主要流行型为“Ⅰ型汉坦病毒(姬鼠型)”和“Ⅱ型汉城病毒(家鼠型)”。

HFRS的主要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主要传染源:HFRS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等啮齿类动物。

传播途径

  1. 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会污染尘埃形成气溶胶,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体。
  2. 消化道传播:如果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可能会经过口腔和胃肠黏膜而感染病毒。
  3. 接触传播:如果被鼠咬伤或伤口接触到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也可能感染病毒。
  4. 母婴传播:如果孕妇感染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可能会经胎盘感染胎儿。
  5. 虫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或恙螨,可能具有传播病毒的作用。

HFRS的三主征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

三主征: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

各期主要临床表现

  1. 发热期: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等。皮肤黏膜可见充血、出血点或出血斑。本期一般持续5~6天。
  2. 低血压期:一般于病程第4~6天出现,血压骤然下降,休克时皮肤潮红、出汗多、尿量减少等。本期一般持续1~3天。
  3. 少尿期:多出现于病程第6~8天,尿量明显减少,可有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等。本期一般持续数天至数周。
  4. 多尿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开始增多,可达每日数千毫升,甚至上万毫升。
  5. 恢复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也逐渐消失。

HFRS的特征性病理变化

HFRS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包括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导致低血压休克;血小板损害、聚集、破坏和功能障碍,加上凝血机制失调导致全身广泛性出血;肾小管损害引起蛋白尿、少尿和肾功能衰竭等。

HFRS的诊断及确诊依据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确诊依据:包括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等。其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是常用的确诊方法,包括IgM和IgG抗体的检测。

HFRS总的治疗原则及少尿期治疗要点

总的治疗原则: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隔离治疗。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少尿期治疗要点:包括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等。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肾功能,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HFRS的预防

  1. 灭鼠和防鼠:这是预防HFRS的关键措施,通过减少鼠类等传染源的数量来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2. 疫苗接种:对于高发地区的人群,可以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3. 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接触,不食用被鼠类污染的食物和水源。
  4. 加强疾病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