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思考题

彭梓豪3210020027 -
回帖数:0

 

1、流行病学史(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有夜间停留史或近2周内输血史);

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寒颤、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

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疟原虫核酸检测阳性

2、控制疟疾发作:磷酸氯喹、磷酸咯萘啶、青蒿素类

     防止疟疾复发、中断疟疾传播:磷酸伯氨喹、单剂低剂量伯氨喹与青蒿素复方联用

3、发病:疟原虫侵入血液循环后,除疟原虫本身对机体的损伤外,机体对抗疟原虫的免疫反应,以及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对机体也产生损害,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出现。

复发:与肝内疟原虫休眠子或迟发型子孢子有关。间日疟和卵形疟患者如仅采用抗红内期疟原虫药物进行治疗,当血液内疟原虫被清除后患者表现为临床治愈,但肝内疟原虫的休眠子或迟发型子孢子经一段时间休眠后可再次发育,进入血液并再次出现临床症状。

传播:当患者及无症状带虫者被雌性按蚊叮咬吸血时,配子体随之进入蚊胃内进行配子发育。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逐渐发育为动合子,动合子穿过胃壁形成卵囊。卵囊成熟破裂后,子孢子进入按蚊涎腺,待其叮咬人体吸血时,子孢子即被输入被叮咬者的体内,开始下一轮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