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思考题

复习题

复习题

韩雨轩3210055044 -
回帖数:0

1、传播途径: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其他传播途径还包括体液、母婴、夫妻生活传播。影响血液传播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器官移植、血透、手术等医疗性操作。此外,日常生活中可能导致出血的情况,比如乙肝患者使用完器具出血,血迹沾染在相应器具上面,而其他人群在使用过程中就有可能再次造成血液传播,包括扎耳洞、纹身、牙具,以及刮胡刀、剃须刀、修脚等。另外,体液或分泌物、乳汁中也含有乙肝病毒,针对体液里面的乙肝病毒,含量通常极其低微,但也要注意避免,比如唾液、汗液、乳汁等。特别是针对体表有破损或黏膜有破损的情况下,也更容易出现乙肝传播的情况。最主要的是去注射乙肝疫苗,产生相应的保护性抗体后就能够有效地避免乙肝传播。

2、抗原抗体检测:(1)HBsAg与抗-HBs :HBV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升高前2~8周,血清中即可检出HBsAg。HBsAg是急性HBV感染较早出现的抗原,一般持续2~6个月转阴。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以及HBsAg携带者血清中均可呈现阳性反应并持续半年以上。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之一,并不能反映病毒复制、传染性及预后。

抗-HBs出现于HBV感染恢复好转期或接种乙肝疫苗后,是中和抗体,反映机体对HBV具有保护性免疫力。抗-HBs的效价与保护能力呈平行关系,滴度低于1万U/L时,不能防止HBV再感染。少数患者受染后早期出现抗-HBs与HBsA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引起皮疹、关节炎、肾炎等。一过性HBsAg阳性的患者,血清中可能检测不出抗-HBs。慢性HBV携带者由于免疫耐受,B细胞形成抗体能力缺陷,难以产生抗-HBs。患急性重型肝炎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亢进,可产生高滴度的抗-HBs。

另外,用合成肽分析已证实HBV前S1是吸附于靶细胞的配体,前S2在吸附中起辅助作用。HBV对末梢血单核细胞的吸附主要涉及前S2。前S1和前S2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①作为病毒复制的指标;②可作为对药物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前S1和前S2抗体见于乙型肝炎急性期和恢复早期,表示病毒正在或已被清除,预后好。在 HBsAg 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均查不到前S抗体,前S抗体迟迟不出现,意味预后较差。

(2)HBeAg与抗-HBe:血清 HBeAg 阳性可见于急、慢性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自 HBV 感染潜伏期的早期至临床症状出现10周,在血清中可以测到。以后逐渐减弱至消失。急性乙型肝炎发病后 3~4个月后HBeAg转阴表示预后良好。HBeAg 持续阳性提示肝脏炎症向慢性发展。HBeAg与HBV DNA、DNA聚合酶活性及 Dane 颗粒密切相关,为病毒血症的标志,表明患者具有传染性。

抗-HBe出现于 HBeAg 消失后,抗-HBe 阳性表明传染性减弱或消失,但在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或携带者中,虽抗-HBe阳性,血循环中仍可检出HBV DNA,表明抗-HBe阳性并不一定无传染性。

通过以上讲述,希望大家能对乙肝病毒抗原抗体系统的意义有个更加明确的了解,检查乙肝五项,不但可以判断病人是否患有乙肝,而且根据这五项的阴阳性情况可以判断乙肝的治愈转阴情况、有无传染性等,在临床预防和治疗乙肝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治疗原则:

病毒性肝炎的一般治疗
  1.急性肝炎早期
  当病毒性肝炎患者急性发作期时,一定要及时住院进行隔离并卧床休息。之后等用药控制后,再慢慢增加活动量,以帮助恢复。但重症肝炎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且必要时要输入人血白蛋白或者血浆以保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2.慢性肝炎活动期
  慢性肝炎活动期时,患者需保证充足的休息,之后动静结合但不要过于劳累,也要住院治疗控制病情。之后摄入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以及适当的碳水化合物,且不要喝带有酒精的饮品。
病毒性肝炎的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
  一般的急性肝炎并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但是对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早期需要充分应用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以防止急性肝炎发展为慢性。一般干扰素需要连续肌肉注射六个月,还需要联合利巴韦林一起应用,约三成到五成的患者可能会有长久持续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应用泛昔洛韦、阿昔韦洛等等药物,都有抑制HBV的作用。
  2.护肝药物
  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期间,为了更快的恢复肝功能,需要服用护肝药物,常见的有促肝细胞生长素、甘草酸二铵和腺苷蛋氨酸等等。这些药物不但可以保护肝细胞,还能够修复已经受损的肝功能,避免肝硬化的产生。
  3.中医中药
  应用西药治疗病毒性肝炎期间,最好辩证使用中药材治疗,能够更快的恢复患者的肝功能,以及改善不良的症状,例如丹参、茵陈和赤芍。

4、乙型肝炎主动免疫是通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使机体产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被动免疫则是接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以获得即时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