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张迪颖3207020072 -
回帖数:0

1.试述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抗原抗体检测的意义?

主要传播途径: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体液传播。影响血液传播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器官移植、血透、手术等医疗性操作。此外,日常生活中可能导致出血的情况,比如乙肝患者使用完器具出血,血迹沾染在相应器具上面,而其他人群在使用过程中就有可能再次造成血液传播,包括扎耳洞、纹身、牙具,以及刮胡刀、剃须刀、修脚等。另外,体液或分泌物、乳汁中也含有乙肝病毒,针对体液里面的乙肝病毒,含量通常极其低微,但也要注意避免,比如唾液、汗液、乳汁等。特别是针对体表有破损或黏膜有破损的情况下,也更容易出现乙肝传播的情况。

HBsAg:HBV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升高前2~8周,血清中即可检出HBsAg。HBsAg是急性HBV感染较早出现的抗原,一般持续2~6个月转阴。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以及HBsAg携带者血清中均可呈现阳性反应并持续半年以上。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之一,并不能反映病毒复制、传染性及预后。HBsAg阳性见于:①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或急性期(大多短期阳性);②HBV致的慢性肝病、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等。③无症状携带者。

抗HBs:出现于HBV感染恢复好转期或接种乙肝疫苗后,是中和抗体,反映机体对HBV具有保护性免疫力。抗-HBs的效价与保护能力呈平行关系,滴度低于1万U/L时,不能防止HBV再感染。一过性HBsAg阳性的患者,血清中可能检测不出抗-HBs。慢性HBV携带者由于免疫耐受,B细胞形成抗体能力缺陷,难以产生抗-HBs。患急性重型肝炎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亢进,可产生高滴度的抗-HBs。

前S1、前S2:目前用合成肽分析已证实HBV前S1是吸附于靶细胞的配体,前S2在吸附中起辅助作用。HBV对末梢血单核细胞的吸附主要涉及前S2。前S1和前S2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①作为病毒复制的指标;②可作为对药物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前S1和前S2抗体见于乙型肝炎急性期和恢复早期,表示病毒正在或已被清除,预后好。在 HBsAg 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均查不到前S抗体,前S抗体迟迟不出现,意味预后较差。

HBcAg与抗HBc:由于HBcAg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核内,并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因此,对病人血清不能检测HBcAg,而测抗HBc.血清内抗HBc阳性反映:①新近有过HBV感染;②体内有HBV增殖;③有助于诊断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特别是少数病例就诊时已处于急性恢复期早期,HBsAg已从血中消失,此时血中仅有抗HBc存在,因此,对恢复期患者可作病因追索。

HBeAg与抗-HBe:血清 HBeAg 阳性可见于急、慢性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自 HBV 感染潜伏期的早期至临床症状出现10周,在血清中可以测到。以后逐渐减弱至消失。急性乙型肝炎发病后 3~4个月后HBeAg转阴表示预后良好。HBeAg 持续阳性提示肝脏炎症向慢性发展。HBeAg与HBV DNA、DNA聚合酶活性及 Dane 颗粒密切相关,为病毒血症的标志,表明患者具有传染性。抗-HBe出现于 HBeAg 消失后,抗-HBe 阳性表明传染性减弱或消失,但在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或携带者中,虽抗-HBe阳性,血循环中仍可检出HBV DNA,表明抗-HBe阳性并不一定无传染性。

检查抗原抗体不但可以判断病人是否患有乙肝,而且根据这五项的阴阳性情况可以判断乙肝的治愈转阴情况、有无传染性等,在临床预防和治疗乙肝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试述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休息,饮食宜清淡、足够热量和丰富维生素,严禁饮酒。

(2)适当使用非特异性护肝药及退黄药:如葡醛内酯(肝泰乐)、茵桅黄注射液等。

(3)抗病毒治疗:如干扰素、拉米夫定、利巴韦林等。

(4)中医中药治疗。

3. 什么叫主动免疫?什么叫被动免疫?试以乙肝为例说明。

主动免疫:是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主动免疫力,预防相应的传染病。即通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使机体产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

被动免疫:指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即接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以获得即时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