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思考题

复习题

复习题

田志锐3217043014 -
回帖数:0

临床表现:

  1. 肝脏病变:肝脏是首先受累的器官,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肝炎、肝硬化等。黄疸、肝肿大、腹水和肝性脑病等也可能出现。
  2. 神经系统病变:脑部受累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运动障碍(如震颤、肌张力异常、姿势和步态异常)、精神症状(如认知障碍、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以及说话困难等。
  3. 其他系统受累:肾脏、眼睛、血液和其他器官也可能受到铜的沉积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如Kayser-Fleischer环(角膜沉着环)等。

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肝脏受损症状或两者的结合。如果有K-F环或肾脏症状也可辅助诊断。
  2. 家族史:有亲属中已确诊的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病例。通过基因检查发现相关基因也可确诊。
  3. 实验室检查:血清铜和血浆蓝斑蛋白水平降低,24小时尿铜排泄增加。
  4. 组织学或影像学检查:可通过肝活检或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如肝脏超声、MRI等)检测到肝脏铜沉积。

治疗原则:

  1. 药物治疗:采用特定的药物来调节铜的代谢,以减少体内的铜负荷。常用的药物包括D-青霉胺和三羟基苯丙肼等。
  2. 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特别是包括蛋白质和热量的均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
  3. 避免铜摄入:患者需要避免摄入高铜食物,如肝脏、海鲜、巧克力等。
  4. 监测和治疗并发症:定期进行肝功能和神经系统评估,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如肝硬化、肾脏病变以及神经系统的进展。
  5. 肝移植:对于晚期肝功能衰竭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