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2019预防医学(食品安全与营养)石嘉丽 -
回帖数:0

【一】为明确诊断,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查的项目是:

(一)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二)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以尿胆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

(三)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LT在肝细胞损伤时释放入血,是目前临床上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ALT对肝病诊断的特异性比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高。急性肝炎时ALT明显升高,AST/ALT常小于1,黄疸出现后ALT开始下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LT轻度或(至)中度升高或反复异常,AST/ALT常大于1。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⑵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此酶在心肌含量最高,依次为心、肝、骨骼肌、肾、胰。在肝脏,AST80%存在于肝细细胞线粒体中,仅20%在胞质。肝病时血清AST升高,提示线粒体损伤,病情易持久且较严重,通常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急性肝炎时如果AST持续在高水平,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

 ⑶乳酸脱氢酶(LDH):肝病时可显著升高,但肌病时亦可升高,须配合临床加以鉴别。

 ⑷y-氨酰转肽酶(y-GT):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升高,在胆管炎症、阻塞的情况下更明显。

 ⑸胆碱酸酶:由肝细胞合成,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已有较明显损伤,其值愈低,提示病情愈重。

 ⑹碱性磷酸酶(ALP或AKP):正常人血清中ALP主要来源于肝和骨组织,ALP测定主要用于肝病和骨病的临床诊断。当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受阻时,肝组织表达的ALP不能排出体外而回流入血,导致血清ALP活性升高。儿童生长发育期可明显增加。

2.血清蛋白

 主要由白蛋白(A)、a1、a2、β及γ球蛋白(G)组成。前4种主要由肝细胞合成,γ球蛋白主要由浆细胞合成。白蛋白半衰期较长,约21天。急性肝炎时,血清蛋白质和量可在正常范围内。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时白蛋白下降,γ球蛋白升高,白/球(A/G)比例下降甚至倒置。

3.胆红素

 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活动性肝硬化时亦可升高且消退缓慢,重型肝炎常超过171umol/L。胆红素含量是反映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直接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的比例尚可反映淤胆的程度。

 4.PT(凝血酶原时间)、PTA(凝血酶原活动度)、INR(国际标准化比率)、PT延长或PTA下降与肝损害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TA≤40%是诊断重型肝炎或肝衰竭的重要依据。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是根据PT与ISI(国际敏感度指数)的比值计算而得出。健康成年人INR大约为1.0,INR值越大表示凝血功能越差。

5.血氨:肝衰竭时清除氨的能力减退或丧失,导致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提示肝性脑病存在。

6.血糖:超过40%的重型肝炎患者有血糖降低。临床上应注意低血糖昏迷与肝性脑病的鉴别。

7.血浆胆固醇:60%~80%的血浆胆固醇来自肝脏。肝细胞严重损伤时,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减少,故血浆胆固醇明显下降,胆固醇愈低,预后愈险恶。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升高。

8.补体: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补体合成减少。临床检测CH50和C3补体对预后有评估作用。

9.胆汁酸:血清中胆汁酸含量很低,当肝炎活动时胆汁酸升高。由于肝脏对胆红素和胆汁酸的运转系统不同,检测胆汁酸有助于鉴别胆汁淤积和高胆红素血症。

(四)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AFP)含量的检测是筛选和早期诊断HCC的常规方法,但应注意有假阴性的情况。

 肝炎活动和肝细胞修复时AF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应动态观察。

(五)肝纤维化指标

 HA(透明质酸酶)、P Ⅲ 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CL-Ⅳ(Ⅳ型胶原)、LN(板层素或层粘连蛋白)、PH(脯氨酰羟化酶)等,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缺乏特异性。

 (六)病原学检查

 (七)影像学检查

 (八)肝组织病理检查

 

 【二】患者目前最可能的诊断是:慢性乙型肝炎

 

【三】应当给予患者哪些治疗措施:慢性肝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合理的休息和营养,心理平衡,改善和恢复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抗病毒,抗纤维化等治疗。

1.一般治疗

 ⑴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卧床可增加肝脏血流量,有助恢复。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⑵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有利肝脏修复,不必过分强调高营养,以防发生脂肪肝,避免饮酒。

⑶心理平衡:使患者有正确的疾病观,对肝炎治疗应有耐心和信心。

 2.药物治疗

 ⑴改善和恢复肝功能:①非特异性护肝药: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葡醛内酯(肝泰乐)等;②降酶药:五味子类(联苯双酯等)、山豆根类(苦参碱等)、甘草提取物(甘草酸、甘草苷等)、垂盆草、齐墩果酸等有降转氨酶作用。部分患者停药后有ALT反跳现象,故显效后逐渐减量至停药为宜;③退黄药物:丹参、茵枝黄、门冬氨酸钾镁、前列腺素E、腺苷蛋氨酸、低分子右旋糖酐、苯巴比妥、山莨菪碱、皮质激素等。应用皮质激素须慎重,症状较轻,肝内淤胆严重,其他退黄药物无效,无禁忌证时可选用。

 ⑵免疫调节:如胸腺肽或胸腺素、转移因子、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等。某些中草药提取物如猪苓多糖、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亦有免疫调节效果。

 ⑶抗肝纤维化:主要有丹参、冬虫夏草、核仁提取物、y干扰素等。丹参抗纤维化作用有较一致共识,研究显示其能提高肝胶原酶活性,抑制I、Ⅲ、Ⅳ型胶原合成。y-干扰素在体外试验中抗纤维化作用明显,有待更多临床病例证实。

 ⑷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HCC的发生,延长存活时间。符合适应证者应尽可能进行抗病毒治疗。

 

 【四】患者因经济原因要求出院,院外诊疗中最重要的是:密切随访,监测病毒指标和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