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表皮(epidermis)位于皮肤表层,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依表皮的厚度,皮肤可分为厚皮(仅分布于手掌和足底)和薄皮。厚皮表皮由内向外依次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图11-1)。薄皮表皮薄,角质层薄,颗粒层和透明层不明显。表皮内无血管、淋巴管,但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
A B
图11-1A:皮肤结构仿真图; 图11-1B:手指皮肤光镜图(低倍)示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
1. 基底层(stratum basale):附于基膜上,由一层基底细胞(basal cell)组成。细胞呈矮柱状,胞质内富含游离核糖体,嗜碱性,散在或成束分布有直径约10nm的角蛋白丝,即张力丝,属中间丝。基底细胞与相邻细胞间和基膜分别以桥粒和半桥粒相连。基底细胞为表皮干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的部分子细胞脱离基膜进入棘层,分化为棘细胞,又称生发层。在皮肤创伤愈合中,基底细胞具有重要的再生修复作用。
2. 棘层(stratum spinosum):由4~10层棘细胞(spinous cell)组成。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角形,表面有许多短小棘状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镶嵌(图11-2A),以大量桥粒相连。胞质弱嗜碱性,含较多游离核糖体,成束的角蛋白丝从核周呈放射状延伸至桥粒内侧。外皮蛋白(involucrin)沉积在细胞膜内侧,使细胞膜增厚。细胞周边可见含糖脂的膜被板层颗粒(图11-2B),以胞吐方式将糖脂排放到细胞间隙,形成防水膜状物。
A B
图11-2 A:手掌皮肤光镜图示棘层细胞间突起(特染,高倍);图11-2B:棘层细胞电镜图示棘间的桥粒
3. 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由3~5层梭形细胞组成,细胞核与细胞器已退化,胞质内板层颗粒增多,尚可见许多形状不规则、强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图11-3A)。电镜下颗粒呈致密均质状,无包膜(图11-3B),角蛋白丝常埋入其中。颗粒内为富含组氨酸的蛋白质。
A B
图11-3 A:皮肤光镜图(高倍)示颗粒层和透明层; 图11-3B:颗粒层细胞电镜图示透明角质颗粒
4. 透明层(stratum lucidum):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和细胞器均已消失。呈强嗜酸性,折光度高。细胞超微结构与角质层相似。
5. 角质层(stratum corneum):由多层扁平角质细胞(horny cell)组成。细胞已完全角化,呈嗜酸性均质状(图11-4)。电镜下,细胞内充满成束的角蛋白丝及均质状物质。细胞膜厚,细胞间充满膜状物。浅表细胞间桥粒已消失,细胞连接松散,脱落后成为皮屑。
图11-4 手掌皮肤光镜图(高倍)示角质层(深染,角质层细胞几乎完全角质化)。表皮呈棘状突入真皮乳头层内(浅染,可见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血管、小神经,特别注意凸入表皮棘间的椭圆形小体——触觉小体,又称梅氏小体)
表皮干细胞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经过增殖、迁移、分化,形成各层的细胞,统称为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占90%以上,其新陈代谢周期为3~4周。